宗旨與特色
本所創立於民國2000年8月,成立宗旨為培育宗教學術研究、宗教教育與宗教服務之人才,探討信仰、實踐與療癒之關連, 以經典的詮釋為基礎,在生活現場探究宗教實踐過程,包括自助與助人的療癒經驗,從而發展學 術論述,並落實於醫療、教育、慈善、諮商、文化、傳播諸領域,培養理論與實踐的智慧,貫徹 內修外行。形成的特色如下:
- 從經典思想、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現象學的學科角度,一方面探討宗教的教理教義,另一 方面也探討宗教信仰經驗,包括宗教如何緩解與療癒社會與個人苦難。
- 實踐性的宗教經驗研究為主,思想研究為輔。師資專業背景涵蓋人文、社會、臨床研究,在聯合 課程中提供兼顧思想與實踐的開闊視野。
- 訓練研究生從知識到生命的整體領悟學習,雖未必信仰宗教,但具有體察與論述宗教情懷的能力 ,以期貼近與「社會人」有別的「宗教人」之身心靈體驗,和社會不同專業領域結合,深入瞭解宗 教在二十一世紀的影響力。
本所辦學特色與具體實施策略
本所自創所以來,從事宗教、人文相關研究,以「信仰、實踐、療癒」為辦學宗旨,「信仰」是關乎宗教的「經典思想」,特重「儒釋道」東方宗教(尤其是佛教),「實踐」是宗教的「入世關懷」,體現宗教精神於社會環境中,包括文化教育、倫理道德、慈善工作、組織運作等,「療癒」則是宗教的終極目的,亦即「苦痛解除」。以「信仰、實踐、療癒」統括本所特色,可說是「經典思想」、「入世關懷」和「苦痛解除」三大類,課程的設計規劃大致環繞於此,每位教師的開課約略不出此三面向,兼顧宗教信仰與宗教實踐。若以佛教「解行」二門來說,「信仰」重於「解」,「實踐」強調「行」,「解行」的目的是為實現佛教的滅苦或解脫,即所謂的「療癒」。
1.辦學特色
宗教系所的設立在台灣的時間並不算長,宗教學門與其它人文學科一樣,其專業性的認定與理工、醫學等之專業能力不同。本所歷屆畢業生不乏出家法師以及在職場工作多時的社會人士,他們抱著對宗教知識的興趣與信仰探討的熱誠,進入宗教所來進修,是在其原具的專業背景下,再增加宗教與人文學科的薰陶,以深入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因此,以此向度來看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與本所教育目標間的關係應有其必要。
本所以「信仰、實踐、療癒」三個軸心合為一體做為努力的目標,畢業生專業能力頗能符合系所教育目標。呈顯具體辦學特色有:
(1)宗教知識及生命經驗的結合:
本所畢業生很多已是社會人士,包括出家法師以及在職場工作多時的人,他們為了對宗教知識有進一步了解,進入本所來就讀,其中不僅是純粹知識的累積,還帶有探究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動機,對安身立命的課題有所關切,使得宗教知識及生命經驗能作結合,而這也和本所重宗教實踐的教育目標一致。
(2)參與式的(engaged)宗教探究:
既然本所重視的宗教知識,不重於談玄說妙的抽象理論,而重視個人經驗的實際參與,因此畢業生反應其收穫最大的體驗,很多是進入田野的調查研究,包括作志工服務及抵達苦難現場的經歷。而這參與式的宗教探究,也是本所的特色,而從畢業生的意見表達中,可看出共同的感受。
(3)宗教人文關懷精神的提昇及強化:
在慈濟大學重德育的辦學方針,以及本所宗教實踐的教育目標下,本所畢業生的服務精神、人道關懷、助人理念及宗教情懷等的培育,可以說是本所最大的特色與資產。畢業生能將所學應用在社會各領域,實踐服務人群的情操,這對本所而言即是最大的回饋。
2.具體實施策略
本所以「信仰、實踐與療癒」為辦學特色,以下之教學及研究主題之著重,可以視為此辦學特色之具體實施:
(1)宗教理論與經典之詮釋
本所的研究與教學在儒釋道三教經典的現代詮釋、比較宗教等,以及佛典的研讀與考證,都有相當重要的研究成果,林建德老師在佛教靈性哲學方面,也將是未來在理論上開拓的重點。
(2)信仰實踐與宗教療癒
宗教療癒是所上重點發展之一,所上開設宗教生死學(盧蕙馨)、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林安梧) 、佛教心理學(林建德),以及自我觀照與療癒(周柔含)、慈善援助社會心理學研究(純寬法師)、悲傷輔導與生命敍說(純寬法師)等皆是。
(3)人間佛教與慈濟人文
慈濟經驗研究(盧蕙馨)、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林建德)以及宗教NGO(純寬法師、何日生)。
(4)宗教學術服務與社會服務的典範
本所教師長年致力於宗教學術服務,如林美容教授不僅擔任過台灣宗教學會會長、理事與監事,更擔任過兩次「台灣宗教研究」的主編,對於國內宗教學術之推展有一定的貢獻。林安梧教授亦以其專長協助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團體,推動宗教有關之事務,譬如擔任內政部宗教諮詢委員,協助寺廟團體舉辦研討會,開辦民間書院,舉辦系列講座等等。盧蕙馨老師、周柔含老師與純寬法師參與慈濟之志工服務,並從中研究慈濟志工,對於推動當今社會的志工服務,亦有所貢獻。
在既有課程相對穩定發展之後,本所於2019年依照目前課程設計略作調整,初分「宗教組」和「慈濟組」,以期能標示出慈濟大學宗教研究的辦學特色,主要重於「宗教實踐與療癒」及「慈濟經驗」兩大教研工作,深耕成為慈大宗教所辦學之優勢強項。而「慈濟組」既是在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設置,自是「宗教與人文」知識背景下所開展的慈濟研究,因此「慈濟組」課程與「宗教組」有不少重疊,不管是宗教組或慈濟組,基本學科知識的養成和學術訓練都相當接近,只不過宗教組接受了相關課程薰陶後,未必從事慈濟研究(而可能研究傳統宗教經典、民間信仰等),而慈濟組則是深入慈濟經驗及慈濟現象之研究。
關於「慈濟組」創設之構想如下:
(1)慈濟研究乃一門新興研究主題,依據「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所示,截至2020年12月下旬,以「慈濟」字詞於「論文名稱」及「摘要」欄搜尋,各有310與689筆資料;以「證嚴」字詞於「論文名稱」及「摘要」,各有20與143筆資料。此搜尋成果僅以「碩博士論文」為主,尚不包括期刊論文、專書以及海外之相關研究(含非中文之著述);由此可見,慈濟這五十多年來之所作所為已然引起廣泛注意。
(2)本校「慈濟學教研中心」於2020年2月成立,慈濟組之設立盼能與教研中心進行學術研究與課程教學之交流合作,開展慈濟經驗創新的研究主題。
(3)慈大宗研所作為慈濟志業體的一環,取得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研究素材相對容易,有利於發展慈濟相關研究,除傳承和推廣相關經驗,同時亦展望不同創發可能。
(4)因應招生需求,以慈濟社群作為招生來源之一;一方面吸引慈濟志工前來就讀,另一方面也提昇慈濟志工宗教相關的專業素養。
以本所「信仰、實踐、療癒」之辦學宗旨,在「慈濟組」的應用則是信仰(法脈宗門)、實踐(菩薩志業)、療癒(人文臨床)。是以課程上雖分為宗教組與慈濟組之別,但兩組課程都可互相選修、彼此承認學分,主要的差異是必修的不同,以及重點學分強調的不同。「慈濟組」在「必修」安排上有「證嚴上人思想與實踐」,其餘本所近一、兩學期開設的「慈濟經驗專題」、「《法華經》研究」、「《論語》與《靜思語》專題研究」、「人間佛教思想專題」、「宗教NGO專題」、「《十住毘婆沙論》研究」、「佛教思想與環境永續」等,關乎菩薩行願、宗教慈善公益組織、跨宗教對話、生態環保等,皆可視為與慈濟研究相關的課程設計。
畢業生出路
宗教組與慈濟組畢業生的未來發展,除皆可進修報考國內外宗教、文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研究所博士外,未來就業取向,宗教組可從事學術體系擔任教職與研究工作,或進入社會宗教、福利、心理諮商、文化傳播機構服務,亦可修習本校教育學程,進入中學任教。至於慈濟組的就讀同學往往都有慈濟背景,日後回歸慈濟志業服務或擔任志工,繼續從事宗教弘法、心理諮商、志工輔導、人文傳播、社會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