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蒞臨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最新訊息

【招生】第四期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志工班 研習課程,開始報名嘍~

第四期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志工班 研習課程,開始報名嘍~
不分背景,歡迎報名,共知共學,重溫美好校園生活!

鄰近雄偉秀麗的中央山脈,適合讀書思考、沉澱心靈。 成立宗旨:培育入群傳法及處眾關懷能力之志工人才。
課程特色:解讀經典,涵養人文;探究宗門,深入法脈;增進知能,利他助人。
課程設計:以「信仰、實踐、療癒」來規劃志工感興趣的課程,以互動研討的教學方式,啟發思辨,增長見聞,提升志工學養,俾利其入群傳法及處眾關懷的能力,發揮志工良能,實踐福慧雙修。
課程規劃:每學期共18週學程,結業時給予研習證明。

開學日期:114年02月17日(一)
上課日期:114/2/18(二)-114/6/19(四)
上課時間:每周二、周三、周四 (逢不可抗力之天災及國定假日不上課)
上課地點:人文傳播暨社會科學院,花蓮市介仁街67號
相邀志工逗陣來慈大學習。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463uFtQgDLQt2yE9

【國際交流】2025/1/21_澳洲佛教學者Dr. Mark Allon 和Dr. Chiara Neri參訪慈濟大學

2025年1月21日兩位澳洲佛教學者Dr. Mark Allon 和Dr. Chiara Neri,在福嚴佛學院院長慈法師、圓波法師的陪伴下,參訪慈濟和慈濟大學。
早上在鈞安師兄導覽下參訪靜思堂,中午過後到慈大交流,學仁師伯並帶領參觀了「無語良師」大體解剖教育,後驅車前往靜思精舍參訪,順道拜會何日生副執行長,晚餐在精舍用齋。Dr. Mark Allon是長慈法師在雪梨大學亞洲學系的指導教授,Dr. Chiara Neri是其妻子,一個做健陀羅佛教寫本研究(此領域的重要學者),一個主要是巴利語佛學研究。
在參訪慈濟大學最後,林建德所長與澳洲佛教學者Dr. Mark Allon相互以自己的期刊論文進行交流。
慈濟、慈大行程,兩位學者、兩位法師收穫滿滿,法喜充滿!

May be an image of 8 people and lighting

May be an image of 6 people and text

May be an image of 5 people

May be an image of 4 people and text

May be an image of 7 people and text

May be an image of 5 people, hospital, tree and text

【論文徵稿】1140919-0921第36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徵稿中(5/9截止)

第三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徵稿啟事 下載報名表word  PDF
壹、會議名稱:第三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貳、會議時間: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21日(星期日)
參、會議地點:花蓮慈濟靜思堂、慈濟大學
肆、主辦單位:慈濟慈善基金會、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伍、協辦單位:(按輪流主辦次序排序)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福嚴佛學院、華嚴專宗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山叢林學院、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中華慧炬佛學會
陸、申請資格:國內外各佛學院所、大學宗教系所或其他相關系所研究生。
柒、徵稿主題:佛教學研究、佛教經論與文獻研究,或任何與佛教相關之議題。
捌、錄取篇數:以30篇為限。
    一、由主、協辦單位各推薦一篇論文參與發表,所推薦之論文請蓋單位印信,經審查、修改後接受。
    二、其餘篇數開放給各佛學院所、大學宗教研究或其他相關系所學生。
    三、以上皆由主辦單位成立「論文審查委員會」審查發表者摘要及完整論文。
玖、徵稿方式、期限與語言
    一、有意投稿者,請於2025年5月9日(星期五)前,繳交報名表暨論文摘要(800-1,000字)及相關參考書目(附件一);論文摘要請清楚說明問題意識、研究背景與重要性、計畫內容、結構安排、預期成果。
    請於期限內繳交Word檔及PDF檔各一份傳送至:religion@gms.tcu.edu.tw
    二、本會將於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前通知入選者,請於2025年7月31日(星期四)前繳交論文全文Word檔及PDF檔各一份,傳送信箱同上。
    三、中文、英文投稿皆可,會議發表時亦可選擇採用中文或英文。以英文投稿及發表者,請另行準備中文摘要。
拾、論文格式與相關事項
    一、論文格式範例,如(附件二)。
    二、會前各篇論文PDF檔將於「第三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公開。綱址:https://pse.is/6wyrkg,會議當天不提供紙本論文集,可自行上網下載,會場亦提供無線網路服務,歡迎與會者自行攜帶筆記型電腦連線大會網站參閱。
    三、大會發表過之論文,原則上經指導老師督導作者修正,才由主辦單位彙編到「會後論文集光碟」。
    四、發表人於發表會後可自由投稿任何學刊,不需取得該屆主辦單位的同意書,但需於投稿之論文註明「曾於第三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上發表」等相關字樣。
    五、「會後論文集」之製片,請於會後公告時間內繳交修正後之論文PDF檔,並依規定格式書寫(參閱附件二),本會將依所寄來之PDF檔原稿製片,不重新排版,並會存檔於本發表會官網,供大眾下載。
    六、本會於收到論文PDF檔後之一個星期內,會將發表費等相關獎助金轉匯至個人帳戶,並寄信通知。敬請各位發表人配合公告時間,如期繳交論文。
拾壹、聯絡電話及地址
 聯絡單位: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第三十六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籌備處)
    E-mail:religion@gms.tcu.edu.tw
    電 話:03-8572677轉33211
 地 址:970花蓮市介仁街67號

【宗研所專題講座】112/12/25(三)從Peter Singer和昭慧法師的哲學思考痛苦計量的跨物種倫理(倪杰博士)

聖誕佳節迎嘉賓,非常榮幸邀請倪杰博士,在亞洲宗教學、動物權和動物倫理領域的學者。倪杰老師的博士論文研究是在關懷生命協會進行參與觀察與研究。

倪杰老師認為昭慧法師的佛教與Peter Singer彼得·辛格的功利主義的總結思想比較,在減少痛苦並最大化快樂的目標、所有動物都是道德關懷的對象、道德責任源於人類理性這方面兩者的觀點是一樣的,也在宇宙結構等觀念有不同點。

倪杰老師講述了昭慧法師向辛格教授介紹慈濟功德會,辛格教授在《你能做的最大善事》(The Most Good You Can Do)的書籍中採金融量化的方式,也稱讚慈濟。學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詹姆斯·佛勒在《Connected》中利他主義是具傳染性的且原則有三重影響力。昭慧法師有量化生命的部分,在<佛教的護生思想與動保論述>接受理性的概念。

用同樣的邏輯,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在具有不同能力的個體之間量化痛苦或快樂。倪杰老師在量化角度介紹拯救人和貓的成本,需要了解貓相對於人所感受到的快樂和痛苦,也講述貓創造快樂和貓造成痛苦的看法。

昭慧法師的無我思想,主張佛教的修養方式;辛格教授是量化自然主義,主張理性的方面,推動利他主義。

倪杰老師在演講的結論是昭慧法師和辛格教授具有很多共同的價值觀,有效利他主義也需要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在存在比較方面老師提出如何將一隻貓的生命與一個人的生命進行量化比較。

講者:倪杰(Jeffrey Nicolaisen,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講座簡介:本講座將澳洲功利主義哲學家彼得·辛格的多物種繁榮倫理與台灣佛教釋昭慧法師的多物種繁榮倫理進行比較。 1992年,昭慧法師和她的追隨者創立了生命保護協會(LCA),並引領了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到 1996 年,LCA 的合作者出版了辛格 1975 年著作《動物解放》的中文譯本。昭慧法師的佛教倫理與辛格的功利主義倫理的一致性是顯著的。辛格主張“平等考慮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昭慧法師則主張“保護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佛教理念。雖然倫理學趨同,但這些倫理學起源的思想根源卻不同。辛格的想法無可否認地源自於功利主義倫理學,但他們也致力於自然主義本體論,該本體論假設意識源自於個體大腦或具體神經網路的離散物理基礎的複雜性。相反,昭慧法師主張佛教中沒有本體論,而是將意識定位在主體與客體不斷交融的狀態,如無我概念所表達的。無我的概念對於個人效用的計算是難以處理的,因為它否認任何可以量化快樂和痛苦的獨特個體的最終存在。 2016年,在「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會議上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對話後,辛格表示,他「仍在努力解決」佛教的無我概念,並認為這對美國人民來說無法令人信服。在這次演講中,我透過比較昭慧法師與辛格的哲學,思考昭慧法師如何利用緣起觀念來達到無我以及「保護生命」和「生命平等」的倫理,結論是無我和緣起的非本體論可能對非人類福祉的哲學論述做出貢獻,這種哲學論述常常假定自然離散的自我是所有眾生福祉的基礎。
This talk compares the ethics of multi-species flourishing of…

【國際交流】2024/12/18_Dr. B. Alan Wallace參訪慈大宗研所

Dr. Wallace 是The Santa Barbara Institute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創辦人,早年曾在印度達蘭莎拉跟隨十四世達賴喇嘛出家,擔任達賴喇嘛英文隨身翻譯,後致力於佛學與科學對話,尤重於心意識研究,強調實際的佛教禪修,認為內觀技術的提昇將助於心識實相的解明。Wallace以天文學與生命科學為例,表示天文學觀測宇宙的重大突破,乃因為望遠鏡的運用,而帶來天文學上革命性的發現;生命科學的發展,亦有賴於精密的顯微鏡作觀察,使能洞悉微觀世界更為細緻深入的現象。同樣的,透過禪定訓練,使能更為綿密、深刻的觀察心意識,正如同科學家從顯微鏡觀測到更清晰的影像一樣。

本所林建德教授自2007自慈大任教,第一個執行的國科會多年期計劃即以Dr. Wallace的意識觀點為研究主題,2009年出版論文「Allan Wallace「冥想科學」(Contemplative Science)意識研究之檢視」,而後修改收入《心識與解脫》一書。林建德教授距離十多年後能親自見到「本尊」,感到相當的意外與歡喜,並希望未來有一些交流合作機會。

Dr. Wallace相關簡介:https://www.alanwallace.org/

【榜單公告】114學年度碩士班甄試入學錄取榜單公告

宗教組-一般生
正取四名:
114312203 黃 O 暉(釋 O 澈)        114312202 江 O 祥
114312201 許 O 盛                      114312205 黃 O 珍
慈濟組-一般生
正取一名:114312207 陳 O 銓    114312206 呂 O 玲

錄取生確定就讀報到注意事項:

一、請填寫「碩士班甄試入學_確認就讀報到聲明書及提前入學申請書」(應屆畢業生暫時無法取得畢業證書者,請加填寫繳交學位切結書),回覆期限為於113年12月27日(五)止。

二、「確認就讀報到聲明書」及相關應繳文件,以【限時掛號】寄至「970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1號 慈濟大學 教務處招生」(以國內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寄出前請先傳真至招生組(Fax:03-8562490)。

三、逾期未報到者將以自願放棄錄取資格論。

114學年度研究所碩士班甄試入學錄取榜單

【宗研所學位口試】 113/12/23(一) 彭秋玉同學

【宗研所學位論文口試】
研究生:彭秋玉同學
論文題目:從「真空妙有」到「一生無量」—慈濟高雄線讀書會之研究
時間:113.12.23(一)10:00
地點:慈濟大學介仁校區2C207教室

口試委員:
慈濟大學榮譽教授許木柱教授(召集人)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鍾隆琛副教授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林建德教授(指導教授)

【宗研所課堂演講】113/12/16(一)15:30 人間佛教與文殊法門(郭鎧銘博士)

很榮幸邀請到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的郭鎧銘博士來演講人間佛教與文殊法門,郭鎧銘博士的學術專長為中國中古史、中國佛教史、中國歷史文物。此次郭鎧銘博士的演講內容不僅是郭鎧銘博士的碩博士論文的連結,也結合佛教哲學課程的脈絡,更提供人間佛教、文殊法門、慈濟及慈濟志工經驗等專業知識。

郭鎧銘老師首先介紹了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引用印順導師著作《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度之佛教‧自序》和《佛在人間》的說法,講述人間佛教是菩薩道。接著,講者分享修行重要的三顆心:菩提心、慈悲心和法空慧。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體現在人間佛教是此時、此地、此人的進化,更含納在人間佛教的精神(特質)中。

文殊法門的核心思想和特色是直說第一義。文殊菩薩是三世佛母,也是四大智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的名號也反應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修持文殊法門也得六種智慧。

郭鎧銘老師提到文殊法門的教典介於般若法門和華嚴法門之間,《維摩詰經》是文殊法門的經典。《華嚴經‧淨行品》是文殊菩薩的語匯,經中三皈依的當願眾生在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心心念念為了眾生。

在場宗研所林建德所長提問講者:如何看待文殊法門應用在慈濟?郭鎧銘老師給予回答。郭鎧銘老師也回應在場鄭凱文老師的問題,文殊菩薩在唐宋時期的歷史,分析文殊菩薩與五台山的關係。本次演講不僅宗研所師生熱烈討論,也與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志工研習班的課程相呼應。

主講者簡介:郭鎧銘博士,現職: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中國中古史、中國佛教史、中國歷史文物

【恭賀】本所 111級阮張榮同學 榮獲2024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佛教文學創作獎學金創作組優選

【恭賀】本所 111級阮張榮同學 自去年參加2023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佛教文學創作獎學金後,今年再度榮獲2024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佛教文學創作獎學金創作組優選。表現卓越,值得肯定。

 

【恭賀】本所 112級在校生 蔡宜蓉 考取東華大學博士班

【恭賀】本所 112級在校生 蔡宜蓉 考取東華大學博士班~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課程與教學組

學生簡介:蔡宜蓉同學,精進於慈濟道場上,教授慈大靜思茶道之課程教學,就讀本所碩士班期間成績優異,學習克盡勤勉。本次能夠考取東華大學博士班,本所與有榮焉,並給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