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蕙馨教授

電話:03-8572677#3213
信箱:lu@mail.tcu.edu.tw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人類學博士
專長與研究領域:宗教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宗教療癒、慈濟研究
授課科目:宗教與性別專題、宗教學理論、慈濟經驗專題、宗教與文化、宗教與現代文化名著選讀

學術表現與貢獻:
A.慈濟宗教文化現象研究
  2004年發表三篇期刊論文,其一探討證嚴法師濟世工作所本的「佛教人間化」思想,特別是其「人間菩薩」的生命觀,如何影響弟子信眾的信仰實踐,促成「人間佛教」落實於現代社會的 諸多途徑樣貌。其二探討慈濟志工的生命敘事,分析宗教度化的語言和故事如何產生療癒作用,《靜思語》作為現代善書所以發揮影響力,是因被援引為志工的生命見證,這類生命敘事也 成為慈濟宗教傳播的重要媒介。其三依據其多年宗教研究的田野經驗,探討研究者如何「神入 」,才能貼近被研究者的宗教信仰體驗,其以「生命性」、「道德性」和「情感性」為特色,和研究者較趨於「概念性」、「功能性」和「理性」的知識建構有些差距。
  2007年在玄奘大學的「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慈悲之為跨性別倫理的 宗教實踐」一文,探討慈濟的性別文化現象,從泛文化比較角度,討論女性慈悲特質的象徵意義,在實踐上不論從宗教修為,或挽救地球環境的需求上,均超越性別之分。此文立論修改擴 充早年對慈濟性別角色經驗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宗教的全球倫理關懷。此文已經審查,在2008年的會議論文集出版。
  2008-2010年的研究重點為慈濟大體捐贈何以能打破「保存全屍」的華人文化傳統,獲得社會響應,從證嚴法師的倡導、個案敘事,以及大體啟用和火化追思儀式,探討這三方面共同編織的意義 系統,如何在宗教與文化的脈絡下生成,發現許多捐贈者不論是否是佛教徒,都共同參與或呼 應生命和精神信念的意義建構,大體捐贈因此也開創一種現代「送終」模式,捐贈者對生命的終極 關懷有各自的認定和實踐。2010年完成五萬餘字的論文,2011年在《生死學研究》刊登。
  2011年12月出版《人情化大愛;多面向的慈濟共同體》一書(南天書局),是國內第一本探究慈濟信仰實踐動力,及其「佛教人間化」諸多樣貌的學術專書。所提「宗教共同體」的概念,反映慈濟做為現代人間佛教團體,和信眾生命情感緊密結合的屬性。本書論述融合佛教教義、宗教學、人類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視域,涵攝性別、倫理、生命療癒、生死學、宗教合作等重要議題,預期對佛教現代化、信仰實踐經驗與宗教對話等研究領域有所貢獻。
B.「印尼紅溪河整治效應之科際整合研究」子計畫「宗教會遇經驗」
這項國科會補助的整合計畫執行期間為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總計畫探討印尼紅溪河災民接 受慈濟志工援助遷居之後的適應狀況,包括居民的健康、文化、教育、宗教和心理方面的效應。計畫探討當地伊斯蘭教徒如何接納慈濟之為佛教團體的援助,宗教生活與信仰是否因和慈濟的接觸而產生變化。研究目的在探究國際賑災的宗教會遇經驗,進一步討論不同宗教信仰者在 面對 苦難的互動中,開展何種宗教對話,又由於伊斯蘭教徒亦參與慈濟志工服務,研究也探討 這方面宗教合作的基礎和模式。前後共赴赴印尼做三次田野調查和訪談,初步成果已於2009年2月於印尼雅加達,慈濟大學與印尼大學合辦的研討會「Toward Humanistic Approach Relocation」 中發表,題目為<宗教合作的倫理關懷與實踐>,部分資料的討論並發表在2009年6月13日慈濟 大學主辦的「慈濟人間與宗教療癒」研討會,論文題目為<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由於這項研究計畫,長年的慈濟研究也延伸到宗教合作和對話,未來的研究 將從全球化的角度,建構宗教對話的可能模式和意涵。正式的研究成果已收入2011年出版的《人情化大愛;多面向的慈濟共同體》一書。
C.「『志工服務』與『生命轉化』之研究」子計畫「慈濟資深志工的老年生命轉化經驗」
這項國科會補助的整合計畫執行期間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為本所六位老師的合作計畫。本子計畫探討慈濟資深志工的老年生命轉化經驗,並進一步探討其信仰歷程和生命週期的關連。他們從中年就參與慈濟,步入老年後,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慈濟在他們現階段生命中扮演何種角色功能,或具有何種意義,和早年參與慈濟的經驗有何不同,是本研究探究的主題。研究目的在了解現代人老化過程中,宗教信仰如何發揮影響力,宗教體驗和中年時的體驗是否有所不同。研究並參酌「老化」研究理論,與此個案研究進行對話。這項研究延續至今。

專書論文:
1995 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特性,收於「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主辦,頁725-750,三月出版。
1997 性別、家庭與佛教—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收於「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頁97-120,四月出版。
1998 Gender and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A Case Study of Tzu Chi Foun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no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Humanities and Social Scoemces, Vol.8,No.4pp.539-550, October.
1999 「家庭宗教化」與「宗教家庭化」─佛教女性的信仰實踐,收於「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295-319,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六月出版。
2002 現代佛教徒入信的機制:懺悔的情感表述,收於「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一書,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頁333-361,,12月出版。
2004 〈參與觀察〉,收於「質性研究」,謝臥龍主編,頁57-80,台北:心理出版社,三月出版。
2004 Transcribing Feminism: Taiwanese Women’s Experiences. In Women in the New Taiwan.; Gender Roles and Conscious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Catherine Farris, Murray Rubinstein, and Anru Lee, eds. Pp. 223-243. New York: ME. Sharpre.
2008 〈慈悲之為跨性別倫理的宗教實踐〉,收於《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595-630,台北:法界出版社,十二月出版。
2010 宗教行動合作的現代契機─以慈濟在印尼賑災的經驗為例,收於「宗教文化多元主義:包容、對話與和平」一書,頁154-180,台北:希泉出版社,十一月出版。
2010 〈「靜思語」的文化解讀〉,收於「靜思語論文輯選」,50-72頁,花蓮:慈濟大學,十二月出版。
2012 〈宗教的會遇〉,收於「曙光初現」,許木柱、盧蕙馨、何縕琪主編,頁97-132,花蓮:慈濟大學,二月出版。
2015 "The Bodhisattva's Path" as Gender-neutral practices-A Case Study of Buddhist Tzu Chi Community in Taiwan" in Bollmsbury Research. 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5 "Buddhist Nun" in The Wiley Backwell Encyclopedia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London:Blackwell.
2016  盧蕙馨、鄺真泉。宗教療癒的「情入」與「理入」,《輔仁宗教研究》32: 71–100

期刊論文:
1991 Self-growth, Women’s Power, and the Contested Family Order in Taiwan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ree Contemporary Women’s Groups. Ph.D. dissertation.
1992 “Women’s Self-growth groups and Empowerment of the ‘Uterine Family’ inTaiwan. ”Bulletin of the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71:29-62.
1993 兩個婦女團體的「談心」聚會:挑戰男性霸權的儀式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期,頁183-222,四月出版。
1999 現代佛教信仰實踐的人情動力,宗教哲學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138-150,一月出版。
2000 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頁275-311,六月出版。
2002 慈濟志工行善的人情脈絡,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期,頁31-68,六月出版。
2004〈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1期,頁1-36,九 月出版。
2004〈宗教研究的「神入」〉,《台灣宗教研究》,3卷1期,頁1-48,九月出版。
2004〈宗教敘事的培力 (empowerment)──慈濟「善書」的形成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2卷4期,頁1-69,六月出版。
2010 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十期,十二月出版。
2011 遺體的聖化,死亡的超越:慈濟大體捐贈的宗教文化現象,生死學研究,第十一期,一月出版。
2011《人情化大愛──多面向的慈濟共同體》,台北:南天書局,十二月出版。
2016‘The Bodhisattva’s Path’ as Gender-neutral Practices: A Case Study of the Buddhist Tzu Chi Community in Taiwan”. In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Gender. Ann A. Pang-White ed. Pp. 357–376.

研討會論文:
1985 “Perciving the Gender Model of Domestic/Public—the Taiwan Chinese Ca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December, Washington, D.C.
1988 “self-Growth and Mother’s Power in Taiwan.”Paper presented at the 8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November, Phoenix.
1989 ”Images of Women’s Self-growth Group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San Francisco.
1992 “Transcribing Feminism: Taiwanese Women’s Experi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1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December 2-6,San Francisco.
1992 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道德意義。發表於「中國佛教思想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山西大學主辦,7月12—18日,山西五台山。
1994 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兩性與空間之關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2月22日—26日,宜蘭棲蘭山莊。
1997 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形象—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婦女與宗教」研討會,5月9日。
1997 Gender and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aiwan: State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 Sponsored b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Sep.21-23.
1998 「家庭佛教化」與「宗教家庭化」--佛教女性的信仰實踐,發表於「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四月廿一至廿三日。
1998 宗教研究的「神入」,發表於「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五月五日至八日,宜蘭明池山莊。
1999 慈濟醫院志工的身體思考和道德論述,發表於「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三月五日至六日。
2000 Emotional Discourses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Quinquenni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Durban, South Africa August 6-13.
2000 現代佛教徒入信的機制:懺悔的情感表述,發表於「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主辦,九月二十九至三十日,南港中研院。
2001 佛教社群對漢人社會的啟示,發表於「宗教與生命教育研討會」,靈鷺山般若文教基金會主辦,九月十日,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
2001 台灣現代佛教社群的「宗教性」,發表於「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十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南港中研院。
2003 語言和生命的相互流動─慈濟「善書」的形成分析,發表於「東台灣宗教與醫療研討會」,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東台灣研究會聯合主辦,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花蓮慈濟大學。
2004 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發表於「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4月24、25日,南港: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2005 〈慈濟功德會濟世經驗的宗教會通〉,發表於「宗教的和平與衝突」學術研討會,12月15日─12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2005 〈慈濟的生死觀與宗教實踐〉,發表於「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8月30日─9月2日,中國承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
2007 〈慈悲之為跨性別倫理的宗教實踐〉,發表於「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研討會,11月24-25日,玄奘大學。
2009a 〈宗教合作的倫理關懷與實踐〉(Ethical Concern and Practices in Religious Cooperation),發表於雅加達印尼大學,「紅溪河整治效應的整合研究」(Toward Humanistic Approach Relocation)國際研討會,2月10-11日。
2009b 〈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發表於「慈濟人間與 宗教療癒」研討會,6月13-14日,慈濟大學。
2009 流動的現代善書─解讀「靜思語」文化現象,發表於「靜思語二十年「生命教育家」研討會,9月28日,台北,國家圖書館主辦。
2009 宗教行動合作的現代契機─以慈濟在印尼的賑災為例,發表於「宗教多元主義與和平:伊斯蘭與其他宗教對話」研討會,12月5-6日,政治大學伊斯蘭文明與思想研究中心主辦。
2011 慈濟環保運動的「新時代」意涵,發表於「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14-15日,台北,台灣宗教學會主辦。
2011 言語道斷?─佛教女性研究的反思,發表於「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11月18-19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2012 慈濟老年志工生命轉化經驗探析,發表於「宗教實踐與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 4月21-22日,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主辦。
2012 「情以行道」的慈濟教化,發表於「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11月3-4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聯合主辦。
2014 宗教療癒的情入與理入,發表於「宗教.人文與醫療研討會」,12月20-21日,花蓮,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19 慈濟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慈濟宗"的佛教新義:契理、契情、契機---以海外志工的跨宗教化為例,1月4日。

書評:
〈宗教的可定位與不可定位〉,《佛教圖書館館刊》,44期,頁10-15,十二月二十出版。

其他:
1993 評「A Thrice Told Tale: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Ethnographic Responsibility, by Margery Wolf」,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期,頁293-300。
2006 宗教的可定位與不可定位,評論史拜羅(Melford Spiro)之《佛教與社會》,佛教圖書館館刊,44期,頁10-15,12月20日出版。
2008 從邊陲到中央─慈濟發展的啟示,收於《後山人文》,吳冠宏主編,頁192-201,台北。

指導學生論文:(以下所載為以慈大宗研所、宗文所之主要指導部份,不含校外之主要指導)

畢業年

研究生

論文題目

109

王秀芳

佛法入世的教化功能:以更生人的 生命轉化為例

108

莊麗雲(釋德木+雨)

靜思僧團體現大愛精神之探討

108

王麗美

宗教信仰活動對成功老化的影響-以佛學讀書會五位成員為例

105

林耕宇

多元求助脈絡的身心體驗—「人文身體空間」的探討

102

張純樸

慈濟大學醫學生解剖學人文學習經驗探究

102

林莉如

當代比丘尼的生命書寫── 以個人在「靜思精舍」修行經驗為例

98

吳青泰

「淨土在人間」的思想與實踐--探析慈濟環保運動

96

黃惠琪

禪修者滅苦經驗之探討──以馬哈希內觀禪修法為例

95

鄭凱文

從證嚴法師對《無量義經》之詮釋探究其「人間菩薩」思想意涵

95

楊長憲

無語良師:慈濟大體捐贈意義之分析

95

周佩璇

語言與向心力:證嚴法師與靜思語

95

張淨茵

清修與律己—以「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學員之參與經驗為例

94

釋德傅(王昱璇)

法之體現:以慈濟志工身體經驗為例

94

廖憶榕

印順導師與妙雲蘭若──兼論「精神典範」對於比丘尼僧團發展之影響

94

釋自懋(吳鳳螢)

緬甸仰光漢傳佛教團體之發展與困境

93

張譯心

與鄰人相遇-安寧病房志工之宗教實踐初探

93

夏淑怡

臨終病床陪伴者的療癒經驗探討

92

洪金滿(釋證滿)

一位出家六十年尼師之生命史探究--兼論靜修寺院之變遷

92

簡秋娟(釋道興)

「此時我在?」---臨終病床宗教師的陪伴過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