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研所專題演講】112/6/15(四)09:00 佛教學研究在西方(國際學者Stefania Travagnin)

國際交流, 專題演講

(文:釋德榞/圖:唐桂香)今天的講者很特別,西方人的面孔,但講著一口流利的華語,認識她的台灣朋友都暱稱她「阿芬」。Stefania Travagnin (史芬妮),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學博士,研究範圍涵蓋二十、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與宗教,主要領域為台灣佛教史、四川佛教近代史、印順導師的思想、中觀的思想與理論、中國佛教教育史、宗教與媒體等。

史芬妮老師與宗研所林建德所長,可以說是結緣於印順導師圓寂時,今天受邀前來,講座的主題「他如是說—探討及分析證嚴法師的開示與宣講」,由林建德所長引言開場。史芬妮老師從過去的研究,談到最近的研究;過去的研究中,曾探討印順導師的中觀思想,以及台灣比丘尼僧團等;比丘尼僧團至今仍是她主要探討的議題。

台灣比丘尼,從人間佛教研究開始,研究證嚴上人以及靜思僧團,目前的計畫是:證嚴上人思想研究。從她的觀察中發現,慈濟道場吸引了許多非佛教徒來參加,這是慈濟有別於其他道場的特色,將「不分宗教」落實在行動中。而證嚴上人說法的方式非佛教徒也能了解,是宗教共同的語言。

她認為,慈濟的「為眾生」很容易看得到,而慈濟的「為佛教」,是一種佛教的新模型。佛教的新模型並非「新的佛教」,而是「超越佛教的佛教」,具包容性與非排斥性,「以佛法研究生活,以生活研究佛法;以佛法深入了解生活,以生活深入了解佛法」。這尤其是展現在證嚴上人法語的特色上,證嚴上人法語的特色以東方的文教為主,是共通道德的教育,例如「大愛」的觀念等,未來的社會特別需要這種超越並包容其他哲學及信仰的思想。

「靜思為佛所說?」A new Buddhavacana這個字眼,在講座中引發同學的好奇,為何要用「new Buddhavacana」?史芬妮老師說明,上人是復古佛陀的教法,不是創新,new的意思是new type;上人的法語與佛陀的思想一致,所以也可視為「佛所說」。佛法並不是學問,佛法是為了解決人間的苦。學問離生活很遠,無法解決生活的問題,而慈濟是從生活中來了解苦、來安慰苦,所以慈濟人的行為是與佛法一致的。

台灣佛教徒的認知:慈濟是做善事,沒有重視佛法解脫的關懷,被定位為人天的善法,該如何扭轉與澄清?林建德所長認為,慈濟人是修福後修慧,修福先於慧,修福重於慧,這其實也是符合佛法的次第,就如吉藏大師所說:「先(初)以福捨罪,後以空捨福。」修福先於慧,善門入佛門,最終的目的還是離苦得樂。此外,「以情相牽,以法相會」,是慈濟特有的度化模式。

史芬妮老師用輕鬆的方式將學術研究與同學們分享,而林建德所長在講座中也適時地回饋,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國際學者講課、所長回饋、同學提問,學者與所長偶爾穿插對話,此場講座讓與會者受益良多。


講者:Stefania Travagnin (史芬妮)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個人簡介:Stefania Travagnin老師(史芬妮)是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中文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學博士。現任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研究範圍涵蓋二十、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與宗教,主要領域為台灣佛教史、四川佛教近代史、印順導師的思想、中觀的思想與理論、中國佛教教育史、宗教與媒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