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領域課程演講】114/4/8(二)15:40 儒佛對話與慈濟實踐——論21世紀人間佛教的倫理關懷與文明重構(林安梧教授)

專題演講

時間:114/4/8(二)15:40-17:30
題目:儒佛對話與慈濟實踐——論21世紀人間佛教的倫理關懷與文明重構
主講者:林安梧教授(東華大學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教授、元亨書院山長)

講者簡介:
林安梧教授,臺灣台中人。哲學家、宗教學家。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
先後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美國傅布列特訪問學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元亨書院院長、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傑出海外訪問學人,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山東大學易學及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暨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
林安梧師從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在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儒道同源而互補」,主張融通三教,面對廿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船山學、十力學為基礎,提出「道、意、象、構、言」五層詮釋的中國詮釋方法論。林安梧尤為關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近年來更深研哲學治療學之可能,曾以普通話及閩南語開講《四書》《金剛經》《易經》《道德經》等,推動民間書院講學之風不遺餘力!

主要著作有: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東大,1987)、《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東大,1993)、《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學生書局,1995)、《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明文書局,1996)、《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幼獅,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明文書局,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幼獅,1996)、《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學生書局,1997)、《教育哲學講論》(讀冊文化,2000)、《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讀冊文化,2003)、《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學生書局,2003)、《兩岸哲學對話﹕廿一世紀的中國哲學》(學生書局,2003)、《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言實出版社,2005)、《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學生書局,2006)、《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生命智慧》(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儒學革命》(北京:商務2011)、《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臺灣學生書局2011)、《老子道德經新譯暨心靈藥方》(萬卷樓,2014)、《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臺灣學生書局2016)、《林安梧訪談錄:後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儒道佛三家思想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臺灣學生書局,2021)、《論語譯解:慧命與心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總共三十餘部,專業學術論文二百餘篇,關注儒釋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